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正文

思考“人才”

发布者:chendelin [发表时间]:2013-05-08 [浏览次数]:

    清朝诗人赵翼曾在《论诗》中说: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。有能力机智聪慧的人才,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各创一派,流传百年。

    可惜,无论在哪个时代,都是“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”。上下五千年,才华横溢的能人志士此起彼伏,但李白、杜甫这样的“诗仙”、“诗圣”地位,在历史长河中却名额有限,要在民族文化园林中拥有一席之地,并非如想象中的那般简单,海市蜃楼的虚幻场景却屡屡出现。

    时光荏苒,21世纪的脚步已如约而至,在今天这个机遇稍纵即逝,环境瞬息万变的高速世界里,“人才”一词也在新时代潮流中注入了新时代的特色。现在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体上的优秀,或是只拥有某方面特质的“狭义”的人才,而是能够全面适应21世纪竞争需要的,在个人素质、学识和经验、合作与交流、创新与决策等不同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“广义”的人才。

    从古到今,如何成为人才中的佼佼者,都是一个热点问题,那么现在处于这个高效率、快节奏、人才济济的当代社会现状下的我们,又应该如何做到脱颖而出呢?

    面对李开复博士招聘会上提出的问题,台上两名来自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的高材生回答的行如流水,专业性知识也灵活运用,可见两名同学对自身的计算机知识掌握的很到位。这两名来自一流学校的一流学生,却都没有吸引到李博士的注意力,最后得到李开复博士青睐的是台下的一名观众。这大跌人眼睛的一幕就出现在荧屏上,李开复的选择不由的引起在座,我们的深思。

    “海之所以能装那么多水,是因为它的位置最低--做人要低调。”北京大学聪明绝顶的人才——骆永华面对问题的急躁心情,急于表现的高调态度,令其失去了认真思考的时间,从而不能全方位的考虑,最终错误回答问题。

在当今纸醉金迷的社会,有太多的投机做法促使成功的案例,好表现、急功近利、急于求成、哗众取宠是当代年轻人才的共性。磨刀不误砍柴工,有时人才总是自作聪明的认为凡事都有捷径可走,却偏偏忘记了路上的荆棘是对我们人品的历练,最终错失良机,迷失了自己。要想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人才,就要先学会做人低调,拥有宽阔的胸怀。有胸怀才会有成功,因为胸怀才能容,能容才能聚众,聚众才能兴业。

    “要走上成功之路,你应该有自己的理想,明了自己的兴趣,知道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。如果不清楚,就要去寻找。找寻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尝试,多学习,而大学是最好的尝试的地方。”清华大学人品极佳的人才——张敏面对突如其来的次专业性知识,表现的过度紧张,不能立刻解决问题的拖拉,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。

    前苏联的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说: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。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,学知识是汲取成功养分必不可少的环节,要想成为脱颖而出的人上人,不仅要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,还要注重平日非专业书籍的阅读。这样才能与其他人拉出层次,拉长距离。

    在李开复写给大学生的一封信中,李博士提到大学是一个学习自修能力、实践贯通、为人处世的培养阶段。大学不再有高考的重压担,迎接你的是自己追逐自身理想的操场,你可以在操场上尽情狂奔成为人中龙凤,也可以偷懒休息,成为社会庸人,在原先全部是人才后备军中,逐渐分层,最终形成阶级雏形。

    想从身边的人才中脱颖而出吗?首先,要树立人生目标,这样我们才知道生活的航向,才能懂得生活还有新的追求;其次,用行动去实现所谓的目标,只有下定决心,历经学习,奋斗,成长这些不断的行动;最后,修得正果才有资格摘下成功的甜美果实。

    其实,每个时代处处都潜伏着“人才”,只是要看谁先在规定的最佳黄金时期中睡醒,正确明白自己的目标,把双引号褪下,成为真正的人才。

南华工商学院通讯社记者 施佳妤